英国短毛猫,8岁,去势公猫。室内饲养,近期无旅行史。常规免疫和驱虫。主人在一年前发现患猫尾根处肿胀,因背部有癣菌感染,因此使用癣菌药治疗,后口服乐利鲜和泼尼松龙无好转,肿胀处变大,进而转院。
1、体格检查
患猫精神良好,心率156次/分,RR24次/分,肛温38.5℃;黏膜粉色湿润,CRT<2s,脱水<5%。尾根部左侧有一处2.1*1.7cm的团块,体表淋巴结触诊未见增大。
图1 尾根部团块
2、问题列表
尾根部团块
3、鉴别诊断
增生、毛囊囊肿、肿瘤
4、初步诊断计划
细胞学检查、X线检查,如需手术需进行CBC和生化检查。
5、初步检查结果
表 1 血常规检查结果
表 2 生化检查结果
6、初步检查结果分析
6.1 血常规检查结果
红细胞象:未见明显异常。
白细胞象:未见明显异常。
血小板象:未见明显异常。
6.2 生化检查结果
未见明显异常。
6.3 细胞学检查结果
团块细针抽吸可见大量暗红色液体,离心后涂片检查可见少量间质细胞,怀疑为间质源性肿瘤,但不能从细胞学检查做出诊断,建议切除活组织检查。
图2 团块细针抽吸物外观
6.4 影像学检查
超声显示团块有完整包囊,内有不产回声暗区,肺部X线检查未见明显异常,未发现明显转移灶。
7、初步诊断
结合病史、体格检查、实验室诊断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,怀疑团块为间质源性肿瘤,需进一步展开活组织检查。
8、进一步诊断计划
切除活组织检查。吸入麻醉下进行手术切除,完全移除团块,然后送检进行活组织检查。
9、最终诊断及预后
团块切除后,分别进行了细胞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,细胞学检查可见大量梭形细胞,细胞边界不清,大小不一;组织学诊断为血管肉瘤。术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,患猫目前表现良好,一年后CT复查未见明显转移灶。
图3 团块切除后细胞学检查
图4 手术一年后CT扫查
10. 讨论
血管肉瘤是一种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。该病在猫中发病率不高,约占皮肤肿瘤病例的1.8%。该病多发于老年猫,无明显性别和品种倾向。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,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,切除后复发率约50%。猫皮肤血管肉瘤好发于中老年猫,一项调查显示,中位发病年龄为12.2岁,发病年龄从5.1岁至15.6岁。该病例初次诊断为时8岁,在临床高发年龄范围内。
猫皮肤血管肉瘤的常见发病位置包括耳廓、面部、腹股沟、腹部皮下组织。该病例发病部位位于尾根处,非常见的发病部位。该病的在临床上通常表现为红色结节,多数在临床诊断时并未引起相关临床问题。该病例在一年前发现尾根处有肿胀,一年后明显增大,但无任何特异性临床表现。
皮肤血管肉瘤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、实验室检查、影像学检查等手段,其中组织病理学检查至关重要。细胞学检查在血管肉瘤的诊断中临床意义有限,抽吸物通常含有大量红色液体,细胞脱落量较低,有时可见明显大小不一的梭形细胞,偶见血管内皮细胞。组织学检查具有显著的诊断意义,目前有关猫皮肤血管肉瘤的报道不多见,有些病例为高分级,有些为低分级,是否有遗传倾向尚无定论。
组织病理学分级低的肿瘤预后较好,有报道显示,即使未完全切除,5只猫中,仅有1只出现局部复发。部分病例组织学上还可见淋巴细胞局部浸润,或肿瘤周围组织浸润,但其临床意义不明确。
手术治疗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,整体而言,手术切除后患猫的中位存活时间约为385天,也有报道显示,中位存活时间高达622天。文献显示,肿瘤发病部位对预后没有显著影响。犬的浅表真皮层肿瘤术后中位存活时间约为780天,而皮下组织血管肉瘤中位存活时间小于1年。但一篇猫皮肤血管肉瘤病例总结显示,皮下组织血管肉瘤的存活时间最长。这篇报道还显示,位于腹部腹侧和眼睑的血管肉瘤预后最差,因肿瘤体积太大,难以手术切除,最后被实施安乐死,存活时间小于90天。未完全切除的病例比部分切除的病例预后更好。血管肉瘤易引发DIC,发生DIC的病例预后不良。也可采用多柔比星化疗但效果难以预期。该病例手术切除肿瘤,肿瘤有良好的边界,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完全切除,术后1年监测未见转移,需要进一步跟踪。
原创文章,作者:LoveCat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aomi.18jjii.com/240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