猫咪皮肤型血管肉瘤的诊治

血管肉瘤(Hemangiosarcoma,HSA)是一种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,具有高侵袭性及高转移率的特性,在猫上罕见,发病率为0.5%~2%。2022年6月,本院收治了1只10岁雄性家养短毛猫,因右侧腹股沟肿物就诊,根据实验室检查中出现的贫血,影像学评估肿物大小、侵袭范围与转移情况等,最终藉由组织病理学确诊为皮肤型HSA。患猫经手术切除肿物并配合辅助化疗,目前病情稳定,未见复发。通过本文中对该病例的诊断与治疗进行论述,以期对国内兽医诊治本病时提供参考。

1、病例情况

家养短毛猫,10岁,雄性,已去势,体重6 kg。主诉近两周发现右腹股沟肿物并有逐渐增大趋势,就诊5天前食欲减退,伴呕吐。未正常免疫与驱虫,有猫瘟病史。患猫就诊时偏沉郁,营养体况评分3/5,水合正常,可视黏膜颜色粉白,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(CRT)<2s。心肺音听诊正常。体表淋巴结未见异常,右侧腹股沟处可见一大肿物,大小约10cm×10cm×8cm,肿物质地硬,表面不规则且游离性差。

2、检查

2.1 实验室检查

2.1.1  血常规检查  

血常规可见中度再生性贫血、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、单核细胞增多症、血小板减少症(表1)。血涂片可见多染红细胞++、血小板数量为4-5个/油镜视野。

2.1.2 生化检查  

肌酸激酶(CK)423 U/L(参考值为0-386 U/L),其他结果未见异常。

表1 患猫初诊血常规异常项目

猫咪皮肤型血管肉瘤的诊治
猫咪皮肤型血管肉瘤的诊治

2.2 影像学检查

2.2.1  腹部超声检查  

右侧腹股沟皮下可探及一边界清晰、混杂回声团块,内可见分隔,局部可见产回声暗区,实质内可见强回声界面伴声影,多普勒可探及少量血流信号,团块大小> 6.97cm×8.23cm×8.10cm(黄色虚线所示为肿物边界),见图1。腹内其他脏器与淋巴结未见明显异常。

猫咪皮肤型血管肉瘤的诊治
猫咪皮肤型血管肉瘤的诊治

图1 右侧腹股沟肿物的超声影像

2.2.2 心动超声检查  

心脏各腔室大小、各瓣膜血流未见明显异常。左心收缩功能未见异常。

2.2.3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(CT) 

右后腹壁至右后肢不规则软组织衰减肿物(黄色虚线所示),大小为 9.1cm×8.2cm×4.8cm。与腹外斜肌、右后肢缝匠肌无明显边界。肿物周围软组织间不规则软组织衰减影像,见图2。右侧腹股沟淋巴结增大,厚径为0.4 cm,增强不均。未见肺脏转移,胸部淋巴结未增大。

猫咪皮肤型血管肉瘤的诊治
猫咪皮肤型血管肉瘤的诊治

图2 右侧腹股沟肿物的CT影像

2.3 组织病理学检查

通过手术切除肿物,经10%福尔马林固定超过24小时,常规蜡块切片,进行H.E.染色。在低倍镜下可见表皮、真皮及皮肤附属器结构,肿物位于真皮层至皮下组织,边界不清楚,呈侵袭性生长。肿瘤细胞围绕形成不规则管腔,部分细胞向内生长,形成乳头状结构,管腔内可见大量红细胞;高倍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异型性大,细胞核大小不等,核仁明显,细胞含中等量的嗜酸性胞质,有丝分裂活性高。该组织病理学结果提示为血管肉瘤(见图3、4)。

猫咪皮肤型血管肉瘤的诊治
猫咪皮肤型血管肉瘤的诊治

图3 肿物组织H.E.染色100 x

猫咪皮肤型血管肉瘤的诊治
猫咪皮肤型血管肉瘤的诊治

图4 肿物组织H.E.染色400 x

3、诊断

结合各项检查结果,该病例被诊断为皮肤型血管肉瘤。

4、治疗与转归

患猫进行右侧腹股沟肿物的摘除,术中发现肿物呈不规则多囊状,血供丰富,与腹壁肌肉无明显分界,皮下脂肪黄染(见图4)。术中输血50 mL,术后18天拆线并使用多柔比星(剂量为20 mg/m2)进行辅助化疗。患猫对化疗耐受度良好,有轻微的食欲下降,使用米氮平有效。患猫目前病情稳定,持续接受化疗中,暂未见肿瘤复发表现。

猫咪皮肤型血管肉瘤的诊治
猫咪皮肤型血管肉瘤的诊治

图5 肿物术中剥离情况

5、讨论

猫HSA通常分为皮肤型(皮肤或皮下组织)与内脏型(如脾脏、肝脏、肠道等),皮肤型HSA常发部位包含:头面部、耳廓、腹股沟区域。皮肤型HSA又可分为阳光诱导型(发生在被毛较薄处,预后较好)与非阳光诱导型(发生在被毛较厚处,侵袭性较高)。本次病例为橘白色短毛猫,肿物位于腹股沟处,多生活于室内,长时间接触紫外线的几率较小,推测为非阳光诱导型。早期认为皮肤型与内脏型两者发生率相近,近年来认为皮肤型的发病率可能更高,尚无法确定该情况是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相关,或与皮肤型较内脏型更容易被动物主人识别有关。

本病例患猫年龄为10岁,主诉为食欲减退与右侧腹股沟肿物。HSA常见于中老年动物,无品种与性别倾向性。临床症状多取决于肿瘤发生的位置与影响程度,症状多为非特异性。皮肤型HSA可为单一或多个肿物,病灶常为凸起的坚硬暗红色/紫色肿物,可能会引起跛行,皮肤破溃常见。本病例与上述临床表现相似,肿物虽未影响运功机能,但经影像学检查已发现肿物内部以出现坏死,符合HSA易破溃的特性。

血常规结果常包含贫血(再生性与非再生性贫血),伴随红细胞形态改变、嗜中性细胞增多、血小板减少。约有75%~97%的病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症。本病例的贫血类型为大细胞性正色素的中度再生性贫血。结合病史、血涂片检查与生化结果综合评估,排除溶血性贫血,本病例的贫血与自发性出血、第三腔失血有关。关于血小板的减少推测与继发出血、消耗增多、产量减少和肿瘤内破坏相关。

超声引导细针抽吸易造成出血而稀释样本,从而降低诊断敏感性(38%)。因此,大多数病例需进行手术活检,当怀疑为HSA时,建议尽量送检大块样本或单一肿物多个部位,以增加诊断准确性。本病例为转诊病例,于当地诊所进行细胞学检查,怀疑为HSA后,转诊至本院。由于细胞学的敏感性低,经影像学评估未见转移且手术切除可行,因此本病例未进行肿物细胞学复查,而是选择整块肿物切除送检组织病理学。

本次病例通过超声检查和CT(胸部与腹部)评估肿物与周围组织器官的情况并排查转移,同时藉由CT辅助确定肿瘤特征与临床分期,并指导手术治疗。HSA通常经血液途径转移,器官包含:肝脏、网膜、横隔、胰腺与肺脏等。

本病例通过胸部CT平扫、腹部超声以及腹部CT平扫与增强未见上述器官的明显转移。通过腹部CT可见该肿物侵袭了腹外斜肌与右后肢的缝匠肌。同时还发现右侧腹股沟淋巴结增大,结合血管肉瘤的转移特性与血常规中嗜中性粒细胞增多,推测淋巴结的增大与肿物内部坏死灶相关,但缺乏淋巴结细胞学或淋巴结的组织病理学结果确认。关于血管肉瘤的临床分期,犬常采用改良的国际卫生组织TNM分期系统,但目前尚未有针对猫的标准分期系统。若借用犬的临床分期系统,本病例属于II期。此外,组织病理学上的分级在HSA中的应用并不常见,故在本病例上未进行分级。

手术是犬猫HSA的主要治疗方式。对于皮肤型HSA,手术边界为1-2 cm并包含一层筋膜,以做到完全切除。但对于皮下或肌肉型的HSA则建议广泛手术切除(类似软组织肉瘤的治疗,最小手术边界为3 cm),由于真皮与皮下的HSA切除后的复发率高(60%~80%)并有可能出现转移,预后较差,通常会建议配合辅助化疗/放射性治疗。对于猫的皮肤型HSA,若进行完整切除的预后较佳,中位生存期(MST)可长达超过1460天。由于解剖位置与肿瘤已向下侵袭至肌肉组织,故本病例已无法藉由手术进行肿物完全摘除,后续应配合辅助化疗,同时也不排除有复发可能。

单纯手术切除的预后差,一般建议再配合化疗。对于犬的HSA,最常见的化疗方案为多柔比星(单一或联合使用)。对于猫的HSA,多柔比星常用于化疗,但缺乏转移进展和生存期的相关研究。常见的化疗方案包含:单用多柔比星、DC方案(多柔比星与环磷酰胺联用用药)、VDC方案(长春新碱、多柔比星、环磷酰胺联合用药)等。本病例的化疗方案为单独使用多柔比星,截至本文撰写完毕,患猫仍在化疗,病情稳定,未见肿瘤复发。

放射性治疗在临床上使用较少,姑息性放疗方案在一些非脾脏HSA病例中会使肿瘤体积缩小,尽管总体生存期并未显著延长。仍需要更多的临床经验和数据来进一步评估放射性治疗在犬猫HSA中的作用。

潜在影响预后因素包含:肿瘤位置、肿瘤边缘与组织中的高有丝分裂计数(>3/10 hpf)。皮肤型的HSA预后较皮下型好,而皮下型的预后较内脏型的佳;有丝分裂计数可作为猫HSA生物侵袭性的粗略指标,与人类HSA的研究结果一致,表明有丝分裂计数是HSA组织学分级中最重要的预后因素。

综上,猫皮肤型的血管肉瘤需结合实验室检查、影像学检查与组织病理学等一系列检查确诊。根据肿瘤的解剖位置与侵袭程度,首选治疗方案为手术切除。由于血管肉瘤存在容易转移与复发的特性,建议在手术后进行辅助化疗,以提高患病动物的生存期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LoveCat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aomi.18jjii.com/10010.html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